3)第146章 《玫瑰与我的祖国》9 她找到程佑了……_女配在年代文里跳芭蕾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织学生前往烈士陵园扫墓,向前辈们致敬。

  南方芭蕾舞团的声望更高,因为大家觉得,他们的舞蹈有灵魂,是真正想讲述战士的故事,想为那些英雄们发声。

  国外和香港传进来的节目虽然新鲜,却比不上这样用心讲述的故事。里面饱含着创作者的真诚,从舞蹈本身,到舞蹈之外的表现,都让观众们折服。

  明星和艺术家的区别就在这里。

  ……

  沈娇宁的全国巡演原定一年内完成,最后在不断加场的情况下,正好用了一年,又花了半年时间出国巡演。

  这部舞剧在国内实在太有名气,如今国际交流增加,自然而然地传到了国外,又应邀去了美苏英法等国家演出。

  不是只有这些国家邀请,而是舞团在外演出这么久,实在太累了,精神和身体都已经十分疲劳,全靠团长给他们灌输“全球巡演”带来的兴奋感撑着,沈娇宁最后只挑选了几个国家去演出。

  好在这个时候,国内已经有其他团队可以演出这部舞剧,高阳导演的电影开始上映,盛情难却的观众们纷纷转向电影,为高阳导演创造出他迄今票房最高的一部电影,打破国内票房纪录,甚至超越了香港片。

  高阳趁机把影片推向国际,赚了一大笔费用,跟舞团分成。

  演出门票加上电影票房,南方芭蕾舞团未来二十年的开销都有了。

  沈娇宁定的全球巡回演出最后一站是伦敦。

  时隔五年再次到这里,伦敦民众对他们的态度跟上一次天翻地覆。不但有伦敦剧院派来的人员接机,还有舞迷自发组织到机场,只为看一眼从东方过来的舞者。

  当年沈娇宁一家一家报社地请人来观看演出,如今他们还没演出,报社便争先恐后地进行报道。

  从绿裙小精灵,到玫瑰少女,伦敦民众们都还记得她。

  五年前在这里的优秀表现,针锋相对下的坚持与反击,当时打下的基础,不但造福了未来舞者,沈娇宁此时自己就深有体会。

  在伦敦的演出结束后,电视台和报社再三请求她接受采访:“五年过去了,伦敦人非常关心您,您是大家心中永远的小精灵,就采访一次吧。”

  沈娇宁最后同意了电视台、伦敦周报和舞蹈杂志三家的采访,时间有限,只能一起采访。

  上一次她来伦敦时,不过十九岁,已经初具舞蹈家气质,现在二十四岁,更为明艳大方,仿佛当年的东方绿宝石历经五年打磨,不再需要折射太阳的光芒,因为她自己就是光源。

  电视台来采访的女记者仍是之前那一个,她当时采访完沈娇宁,便开始研究中国文化,还去剑桥进修,现在是整个电视台最了解东方文明的人,采访的机会自然落到了她头上。

  不过这回其实用不上多少古代文化知识,因为她这次讲的故事,是和平。

  “您觉得这

  请收藏:https://m.huanggua2020.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