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六十八章 以城为坊_百家齐鸣之周统战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和之前的农夫一样,相关的变法法令铁匠们无不说得头头是道,但却无人敢予以评价议论,稍稍试探过一次后,杨华便识趣的不再涉及这方面的话题。

  逐一造访了这些沿街分布的冶铁作坊,杨华对韩国的冶铁水平有了大致的了解。

  韩国最优秀的工匠大多集中在兵器制作上,而渑池诸坊负责的只是农具和民用铁器的打造,申不害考核制度下的中等工匠在此已经能主管一坊了,上等工匠更是一个也没有。

  据工匠所言,上等工匠在韩国并不是稀罕物,仅在宜阳一地便有上千人,首都新郑更依照齐国模式建立了工匠之乡,直接参与铁器制作的便有上万户之多。

  渑池虽小,但以一城之地专门用来打造农具,在杨华看来已经是了不得的大手笔了,想想周地目前连一个面向民间的铁器作坊也没有,两者之间的差距简直难以估量。

  而且像渑池这样的民用铁器城在韩国还不止一座,相同规模的至少有十座之多,正是这些统一、集中且高效的冶铁之城,让申不害能在短时间内大兴农业,一年之内便发放了数以百万计的农具给韩国农夫,到第二年的时候,不仅满足了本国所需,甚至已有多余向周边各国出售了。

  正因为韩国铁匠们令出一门,让杨华得以通过这些低级工匠一窥其整个冶铁业的发展。

  此时的炼铁方法还是以块炼法炼铁为主,虽然大量使用了煤作为燃料,但炼出的铁仍然含碳量极低,质地柔软,适于锻造成形。

  这样炼出的铁用于打造农具倒还没什么,在规模效应下,韩国冶铁的成本已经极低,足以支撑起铁制农具的全面普及。

  可这仅是韩国冶铁最浅层的现象,从言谈之间的一些细节可以推测,韩国此时不仅已经有了成熟的生铁冶炼技术,甚至炼钢技术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只不过炼钢技术尚不成熟,所得大多用来打造兵器。

  其实华夏的冶铁术在夏便已经有了一定基础,春秋时期便已经是块炼铁、白口铸铁和钢三者并举,长沙一座春秋晚期墓中曾出土白口铸铁鼎和一把中碳钢制成的剑便是明证。

  作为冶铁技术的领先者,韩国的工匠们已经能熟练掌握冶炼的各个环节,即使是低等工匠,其技艺也并不逊色。

  申不害可不会用国府的钱养无用之人,但凡能够通过考核者,自然有其过人之处。大量工匠的集中又让更加精细的分工自然而然地出现,从冶炼、浇铸到锻打,那种由一个铁匠掌控全程的情景杨华一个也没有看到。

  相比之下,杨华自己在村里捣鼓出来的那个冶铁作坊就显得极为不堪了,别说规模小得可怜,人员和技术也远不能相比,就算抛开矿品较差的原因,与韩国的冶铁业也有天壤之别。

  有鉴于此,杨华对每个冶铁流

  请收藏:https://m.huanggua2020.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