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十六章 小水坝大作用_百家齐鸣之周统战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由于缺乏实际经验,杨华对水泥的构思足实花了不少的功夫,而且在实际建设中也是一波三折。

  他先在石灰岩丰富的区域修建了大窑,运来煤炭进行烧制,可惜得到的只是石灰。石灰其实也是不错的粘合剂,而且用途非常广泛,不过这并不是他现阶段所需要的。接着又在石灰岩中加入粘土进行烧制,当然也失败了,不过从石灰岩和粘土结合处产生的少量水泥却终于打开了他的思路。

  在利用几个大石碾将石灰岩和粘土破碎搅合之后,第一窑水泥终于成功在小寒时节烧制出来。虽然由于比例的失调并没有达到杨华预想的效果,但毕竟方法对了,剩下的便是研究出最优的混合比例,让水泥达到更好的效果。

  由于有了水泥和大量工具,水坝的修建便极为顺利了。

  山间最不缺乏的就是石块,垒一层石块浇注一层水泥沙土搅拌而成的泥浆,为了加强稳固,杨华甚至在其中加入了不少现在属于稀缺物资的铁条作为筋骨。

  高石子和泰山虽然从未修过水利设施,不过却也见识过不少,在与杨华不断探讨中也琢磨出不少门道,排沙口、泄洪口、引水渠等诸多设计不断改进成熟。

  大寒节气到来之前,第一座水坝及其配套设施便宣告完成。

  眼看着就要过年了,众人被建成水坝的美好前景所吸引,反而暴发出更高的热情。

  各村男女老幼全部发动起来,忘我地投入到了另外几个水坝的建设中来。这个时代的农业生产力极为低下,几乎都是广种薄收,即使种上数十亩土地,仍然难以让一家人获得温饱。

  农业为什么这么难,诸多因素之中,一个关键的制约因素便是需要一套有效的灌溉系统。没有灌溉系统,便只能完全靠天吃饭,要靠人力供应大面积的农业用水是根本不可能的。一旦拥有了灌溉系统,那就意味着土地的收成有了保证。

  杨华也被众人的热情所感动,留下足够的人手继续炼铁和烧制水泥后,与高石子和泰山分别负责一处,三个水坝同时开工建设。

  有了水坝之后,杨华还打算普及铁制农具,进一步提高农业产出和效率。可惜没有财力购买耕牛,要知道正是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普及,才让战国的生产力获得极大发展,成为能支撑起连场征战的有力保障。

  春秋之时,虽然列国之间的兼并战争不断发生,但一场战争往往就能消耗掉数年的积累。即使是像晋、楚那样的大国,也禁不起年年征战,晋国一招三军疲楚,就让楚国无法招架。这其中最大的因素便是农业生产无法提供足够的保障,壮劳力去打仗了,耕种土地的人就少了,产出又低,国家自然就消耗不起。

  。而一到战国之后,战争的频率便开始加快了,甚至在严寒的冬天也开始不时

  请收藏:https://m.huanggua2020.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