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二章 不就抄点字么_百家齐鸣之周统战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不大的几案上,摆着一卷竹简,一把书刀,两只毛笔和一盏墨汁,几案旁边的地上放着个竹筒,里面是一把制好的空白竹简。

  每样东西对于杨华来说,都熟悉又陌生。只要了解过华夏族文字演变的人,都知道这些东西是干什么的,但即使是花了些时间专门练习书法的他,也没有用过其中任何一种。

  别人已在埋头书写,他却在那里把玩竹简、书刀,嗅嗅墨汁,研究了一下笔头、笔杆,玩得不亦乐乎。

  华夏文明使用竹简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夏朝。

  《尚书》便有“惟殷先人,有册有典”的记载,再加上册字最初的形象就是编连起来的竹简样式,基本便可确定,夏商之时,不仅有了成熟的文字,还有着大量的典册记录。

  只不过竹简并不是容易保存的东西,所以流传后世的大多以甲骨和青铜器上的文字为主。

  至于毛笔,虽然历史上有蒙恬发明毛笔的故事,但实际上在此之前,毛笔便已经有了相当长的使用历史。而墨的身影更是在史前的彩陶纹饰中就出现了,随后不断发展,成为书法艺术中重要的一环。

  看着自己面前这笔、刀、墨、简、盏,春秋战国版的“文房五宝”,杨华略有些遗憾。

  没有纸,书写便始终受到限制,用牛车拉上一车竹简,也不过就是一两部书的样子,这还是古汉语极为精简的情况下。

  在他的记忆古埃及在公元前三千年便已经出现了莎草纸,虽然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纸,制作工艺也相当复杂,但携带和使用要比竹简方便多了。

  造纸么……仔细回想片刻后,杨华无奈地摇了摇头,自己只知道蔡伦发明了纸,却不知道纸到底是怎么做出来的。不过既然汉代就能做出来,应该没有什么技术难度吧,有空可以研究研究。

  正想着出神,手中旋转的毛笔飞了出去,不偏不倚正好打中刻的后脑勺。院子里的宁静被笔落地和刻的低呼打破,引得人人侧目查看。

  刻摸着被打的地方,转身瞪了一眼杨华,随即发现杨华面前的空简上连一个字都没开始写。当下也顾不得骂人了,一脸焦急地道:“你怎么还没开始?先说清楚,这一回,你的那份可别全指望我!”

  杨华讪讪地一笑,看来自己以前着实没少占刻的便宜。立即收拾思绪,趁着捡回毛笔之际,观察了一下周围的人是怎么做的,然后摆好竹片,摊开竹简,拿起毛笔正准备蘸墨的时候,却被竹简上的字吸引了。

  他分到的这份竹简是天官冢宰的冢夫篇,内容他并不感兴趣,但上面的字体却与门口篇额上的字体风格一致。字迹较新,显然是不久前才完成的。

  用的字也不是小篆,而是后世较为熟悉的秦隶,字体结构已经没有多少变化了。

  秦隶其实并不来源于秦

  请收藏:https://m.huanggua2020.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