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六六二、未着锦衣亦还乡(二)_明末风暴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小,不惹人注意,看到什么。在这里嚷上一声,或者敲一敲铜锣,马上村子里的民兵便出来了。”

  耿楼村也有民兵,便是当初搞农田水利建设时拉起来的,一群棒小伙子,共是三十七个人,平时跟着司缉操演作训。还要跟着学堂两位先生上夜校学认字算数。虽然大伙学得不快,但这几年下来。也足以让他们识得村署前公告板上贴的公告了。

  “小孩子。终该上学为主。”俞国振有些不乐意,不过他知道最基层人做事辛苦,往往有迫不得已之时,因此也不准备深究此事。

  “进来,廖小伢,替我请署正、司缉、两位先生一起来,晚上在我家里摆席请客。还有,掌柜的那边。你替我去呼一声,让他送些好酒好糖来。你小子也跟着过来啊,糖总有你吃的!”李老倌将廖小伢赶走,看了看周围那些乡亲,想着自己两儿子都是将军,总得喜庆一下:“各位大侄子,都回去准备家什,到老子那边帮忙,今日杀猪!”

  “好嘞!”顿时一片呼声,原本围来看热闹的,尽数散去,只是几个更小一点的娃儿,还没法上学的,依然跟在李家父子身后。

  同一村的人本来就热情,远亲不如近邻,听得李家杀猪,顿时各家都拎着家什来了,李老倌家里顿时热闹起来。

  俞国振被迎入家中之后,李老倌知道他的贵客,不敢怠慢,跟着他在家里四处转悠。李老倌的房子还是那种土坯房,屋顶上先钉了木板,板上又架了一层瓦。看这些瓦倒是新的,至于别的地方,都有些朽烂了。

  “李老叔,你这屋子可不成,得盖新的,我看村子里没几户盖新的——村子这几年收成不行啊?”

  “收成还行,可是卖不出好价儿,拖到安平镇去,赚着的那点钱儿还不如耗损。”李老倌说到这,多少有些苦涩:“没法子,自己吃嘛,又吃不尽,你瞧我地窖里的土豆与地瓜儿,都堆满了。说来也怪,往年为没有粮食吃发愁,现在么,却是在为粮食吃不完发愁,唉……”

  李老倌并不知道这是为什么造成的,俞国振却很清楚,这根本就是他有意如此。因为控制着交趾省、安南省、象郡省、澜江省、占城总督区、大员总督区、南洋总督区这七处盛产水稻等粮食作物的地方,再加上便利的水陆运输,这使得俞国振通过补贴这七处农业的方式,人为地压低了中原、江南地区的粮食作物价格。

  之所以如此,俞国振的目的很简单,通过工农产品之间的价格差别,特别是通过从事工业和从事农业之间的收入差别,把农民从农村的田间地头,吸引到城里的各种工矿产业中去。

  要相让华夏这么有浓烈土地情节的民族完全抛弃土地,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即使几百年后华夏大多数百姓都住在了城里的高楼大厦上,总还会想方设法用陶坛、铁盆、木架子之类装些土,或是种些花草,或者干脆就种上一把子葱蒜。但这并不意味着华夏百姓就没有改善自己生活的意愿,相反,他们的意愿会非常强烈,当一两个带头的人出现之后,很快,他们就会加入到致富的大潮中去,甚至没有任何困难可以阻挡住他们。

  聊了没多久,李老倌听得外头有人大声道:“李老倌,你家两个儿子回来了?还是华夏军?你这老汉,莫要认错了儿子,认错你家老婆子没有干系,认错了儿子,你的家当可就要归外人了!”

  “是司缉,老汉出去相请。”李老倌笑着道。

  不一会儿,一个穿着华夏军作训服的人走了进来,他走路时腿有些瘸,看得出曾经受过伤。进来时他心中还在嘀咕,从未听说过李老汉儿子是华夏军,只听说他儿子当年很是不争气,好勇斗狠,莫非是在外头混着的野匪林盗,见着天下太平,冒充华夏军回乡探亲?

  若是如此,倒要好生整治一番。(未完待续)

  推荐都市大神老施新书:

  请收藏:https://m.huanggua2020.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