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百六十六章_古典音乐之王[重生]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首曲子的时候,乐曲家们经常会在乐谱上标注符号,告诉演奏者该以什么样的速度来演奏曲子,通常而言这种符号都是意大利文,从最慢的广板、慢板、柔板……一直到中板、快板、急板。

  而比广板稍微快一点的速度,便称为小广板——

  『。』

  贝多芬的《d大调》一共有三个乐章,第一乐章是不太快的快板,第三乐章是一段快板,而第二乐章则是一段小广板。

  这第二乐章是全曲中最富有贝多芬意味的抒情曲目,由单簧管和小提琴为主音律合奏,表现出温缓流畅的音律,让人心神放松。

  而如今,戚暮演奏的这段旋律实在不能称为是小广板,不,它甚至已经超过了快板的速度,而真正成为了一段急板!

  恐怕在场也只有多伦萨大师能在十几秒内反应出这加快了数倍的曲子到底是什么,因为在场所有人都发现,当第二乐章加快成了急板后,它竟然有着超乎想象的急促与热烈!

  只听那激昂极速的旋律,正从小小的音孔中传出。青年修长的手指已然成了虚影,快速地在琴弦上前后移动着。而他的右手正执着琴弓,以更加急促的速度在跳弓!

  五个音……不!

  是十个音、十几个音同时在一个拉弓上跳跃出来!

  单纯地按照乐曲的速度加快节奏,这并不是优秀的改编,因为有的时候这段旋律并不适合以这样的速度演奏,有的时候这段旋律需要添加几个音符、或者省略几个音符。

  于是此时此刻,这首第二乐章的音乐已经与原版有了细微的差别,但是如果仔细听听,还依旧重复着贝多芬的主旋律,但是比第三乐章更加热烈欢快的曲调,却让人忍不住地心情激动,仿佛看到了那逐渐升起的旭日!

  比高|潮还要高|潮!

  明明是在第三乐章原本的高|潮部分突然中断,但是现在衔接上去的曲调却丝毫不让人感到别扭差异,反而天衣无缝地让人开始怀疑:难道……贝多芬一开始就做了这样一个小游戏,想看看有没有后人能将其意图发掘出来?

  听着这样高昂欢乐的音乐,多伦萨先生紧皱着的眉毛慢慢地舒展开来。他的目光仍旧焦灼在戚暮的身上,可是其中的困惑不解此时却已经被浓浓的赞赏给替代。

  不仅仅是多伦萨大师!

  莫托尔、纳扎特、安东尼、塔克曼……

  所有听到这儿的评委们,已经情不自禁地微笑起来。

  他们从来都相信,年龄不是考量一个优秀的音乐家的必要因素,远的比如莫扎特4岁就登台演出、舒伯特31岁前写出数百首经典名曲,近的比如奥斯顿·柏特莱姆9岁写下第一首练习曲、克多里14岁获得帕格尼尼小提琴大赛冠军。

  你说,上帝的心怎么就长得这么歪呢?

  这么一个实力出众、音感极佳的小提琴手,竟

  请收藏:https://m.huanggua2020.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