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百九十六章 《大咖一日行》(下)(5/5)_我的光影年代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有点幼稚,有时候看到一些事情,我会忍不住跳出来说两句,不够成熟。所以,他们不让我发微博了!”

  “为什么?”

  “因为现在的互联网世界很极端,无论你的初心是好是坏,无论你的水平高低,上了网,最终都只有两个标签可供选择,要么极左,要么极右,比方说上次的华师大事件,舆论一边倒的踩华师大,其实,只要稍加分析,就知道这个事就是宣传方自作主张,我不应该参与几乎一面倒的舆论,尤其是发表自己的看似中立的言论,如果要发表的话,最好不要带任何身份标签,否则就会被归类!”

  顺便补充了一句:“以前我觉得越是在舆论涌动的时候,越要发声,发声是一种权利,也是一种义务,后来看的书多了,越明白沉默是金的道理!”

  “所以,你是悲观主义者?”

  “…也不算,我有一种不安全感,就是在事情很顺利的时候,我会整个人不安起来…”

  鲁喻点了点头:“李鞍也说过一样的话!”

  “是吗?居安思危吧…”

  鲁喻点了点头,然后问:“你觉得自己在电影方面算天才吗?”

  吕潇然毫不犹豫摇头:“我不算,我可能有点天赋,但更多是努力、学习,我在拍《湄公河行动》的时候跟摄影大师罗杰·狄金斯学了很多关于电影构图方面的东西,以前这些我只有一点点感觉,不太懂的!”

  “真的吗?”

  名言来了…

  “真的,我真算不上天才!”

  “那你觉得在世的、去世的电影大师,谁算得上天才?”

  “…库布里克肯定是天才,张一谋导演也算,香港的王佳卫、徐克都很天才,李胺也是天才导演!”

  ……

  鲁喻又换了个话题:“你怎么看现在的影评?”

  吕潇然端起杯子抿了一口,想了想才道:“当下的人们更喜欢“负分粗滚”的暴力差评模式,不止中国,全球的电影网站都这样。”

  “我之前跟马丁·斯科塞斯聊过这个话题,他说他很怀念上世纪70年代,观众还有影评人还能相对客观评判一部电影,那个时候,人们会拿你做事的目标来衡量你做事的结果,评判标准是客观上它应该怎样,而不是主观上评论者自己想要看到什么。”

  “时代变了,你在评分网站看到的大量的粗暴差评,往往是因为电影和观众的个体预期以及生命体验出现落差。”

  “所以,现在拍电影,如果是以市场为目标的,就必须要注意观众的共情能力,你不能拍一些自我陶醉的电影…”

  “你很重视观众的口碑?”

  “当然,我主要拍的是大型的商业片,跟市场对接的,没有观众买账的话,我还拍什么电影呢?”

  “李鞍说他每拍一部电影,都是不自信的状态,你是吗?”

  “…我还好,因为我一直拍华语片,我对观众的审美把握的还挺准的。而且我的电影,大家都会带着审视的目光去看,要求比较严谨,所以,我对每一部片子都必须要有足够的话语权…”

  “那这部《火星救援》?”

  毕竟是宣传《火星救援》,所以肯定会提到这部戏…

  “…这次也算是一次新的尝试,其实拍太空题材,我还是很有信心的。”

  “怎么讲?”

  “太空题材的电影在画面上有自己的优势,在你给出足够真实的外星场景之后,再加上一个合格的故事,就足够震撼大多数人,因为我们对宇宙都是很向往的!”

  请收藏:https://m.huanggua2020.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