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百七十章 这电影要不是李鞍拍的…(5/5)_我的光影年代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问题,网络世界那么好,现实世界那么糟,你却告诉大家,要更重视真实世界,就特别没有说服力,给人一种强行讲大道理的感觉。

  男主角在现实中是一个穷吊丝,靠着网络获得了万贯家产和娇妻,转过脸告诉所有人,不能沉迷游戏,要更加注重现实。

  有说服力吗?

  好在,斯皮尔伯格功力尚在,让人在观影的时候,根本想不到这些…

  但这要是在他年轻时候,这样得叙事错误是不可能犯的!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也一样,要是在李鞍巅峰时期,这种为了凸显技术而忽视画面、叙事的错误,也不可能犯!

  “祝您成功吧…”

  沙丹:“你还是坚持120帧不是电影的未来这种说法吗?”

  吕潇然果断点头:“当然,我没那么容易改变,提高帧数只是一种手段,绝对不是一种革新!”

  好吧,无法继续下去了…

  话题赶紧转移到了全球电影市场最近的变化…

  提到了漫威,也提到了中国电影…

  ……

  吕潇然的观点:电影是造梦的艺术。

  观众想体验的是自己不曾有过的人生,而非真实感。

  通过构图和光影设计来传递情绪、塑造氛围,才能让观众慢慢沉浸其中。帧率如果过高,那层吸引人的神秘感就消失了。

  所以,120帧不会是电影的未来,这玩意与电影的本质相背离了。

  120帧最佳使用场景是哪里?

  当然是游戏!

  这么说吧,《比林恩的中场战事》或者之后的《双子杀手》如果不是李鞍拍的,换一个导演,都不用换成中国导演,换成迈克尔·贝,绝对会被喷出翔!

  就清晰度而言,提高帧数只是所有电影技术的其中之一,特写、光线、后期、高反差,有足够多的技术和影视手段能确保在现有的主流技术下来完成。

  提高帧数只是众多手段之一,不是唯一的。

  120帧是有益的尝试,值得赞赏。

  但从《比利林恩》来看,其对电影的无论是美学而言还是电影的语言而言,还是技术而言,都没有任何革命性而言,它远远逊色于《阿凡达》对于电影进程的影响。

  革新都算不上,最多算是有益的尝试——革新的定义至少得是丰富了导演表达这个世界的手段!

  120帧有丰富吗?

  如果为了高帧率而忽视电影的其他要素就是本末倒置了。

  ……

  这场争辩…果断在网上引发了争议…

  争议的点当然是吕潇然对李鞍的态度,算不上友好…

  李鞍的名声很好的,他一直以来都很儒雅,而且又有三座奥斯卡。

  他的人生堪称传奇:在家闲赋六年,而后三次问鼎奥斯卡…

  最主要,他在美国发展!

  吕潇然懒得打理网上的言论,直接安排团队吧热搜撤了——这本来是两人对电影的不同看法,怎么扯上站队了?

  糖糖一边搜网上的报道,一边问:“…诶,你能说说为什么讨厌李鞍吗?”

  “没有啊,我从来不会敌视任何导演,我只是不喜欢他的态度!”

  “什么态度?”

  “看不起中国电影!”

  “…”

  “完事了,还得指望中国市场养他!”

  “…”

  “双标玩的贼溜!”

  “不跟你说了…对了,明天咱们要参加中国电影新力量论坛…”

  吕潇然:“…你去呗,我就不去了,我明天要去看看《火星救援》…”

  “《火星救援》后期做完了?”

  “嗯…”

  请收藏:https://m.huanggua2020.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