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023章 天才之殇_逆袭之乡村建筑师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下楼的时候,卫煌突然想起一句老话:未经他人事,莫论他人非。

  任何一个人都是血肉之躯,而非机器,纵使编好程序的电脑都有崩溃出BUG的时候,又何况一个人?

  只要走上歧路未铸成大错,都是可以原谅,有抢救的机会的。

  看到卢升一家人能幸福地生活,卫煌觉得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对李子村的未来也更有向往。

  当然,两者的条件并不相同。

  卢升家是在楠木渡街上,有一定的地域优势,而李子村只是一个偏僻地山村,想要发展起来,难度大了许多。

  有难度才有挑战,有挑战性的事做起来才能提升自己的水平。

  卫煌觉得当初虽然没能考上本科,只读了一个大专,但学了建筑专业,能造福乡村,能帮助一些人,这学就没有白上。

  人的一生活着不只是为了活着,生命不只是一个无休止赚钱的过程,更是不断地奉献,不断地创造价值的过程。

  创造价值才是有意义的活着。

  自己现在还年轻,正是奋斗的阶段,没有压力就应该为梦想拼一拼、博一博,否则等到而立之年,上要照顾父母,下要照顾妻儿,又哪来空间为梦想努力?

  成年人的世界更多的是责任!

  卫煌想到读书的时候杨有黔讲过很多名人的故事。

  杨有黔说这个世界是有天才的,我们必须认识到自己的天才的差距,为了佐证他的言论,他当时举了很多例子。

  杨有黔说世界范围内知名的科学家都是年少有为,在二十岁左右的时候创造出自己最大的成果。

  比如爱因斯坦26岁发表相对论、光电效应、质能方程;牛顿23岁建立微积分;海森堡26岁提出量子力学测不准原理;杨振宁28岁提出宇称不守恒;高斯18岁就用尺规画出17边形……

  人的智力正常发展,在二十岁的时候就达到高峰,二十五达到顶峰,二十五岁之后开始下降。

  所以大部分科学家年纪越大思维越固化,越难有新的创造。

  相对而言,文学领域对人更宽容,写出伟大著作的作家一般都比发现伟大科学理论的科学家要年长。

  像王勃这样的天才,在十四岁就写出千古第一赋《滕王阁序》的人还是极少。

  杨有黔或许担心自己的言语打击到自己的学生,又安慰大家说,你们也不要羡慕天才,天才是老天爷都嫉妒的对象,容易英年早逝,像王勃去世的时候才二十六岁。

  然后杨有黔又举了一个例子,著名的互联网之子亚伦·斯沃茨的故事。

  亚伦·斯沃茨是年少成名的计算机天才,死的时候也才二十六岁。

  两三岁就会编程,十三岁时独自建立了自己的第一个非盈利性网站,十四岁就参与创造RSS的标准。

  或许你们不了解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我也不知道,但我们现在使用

  请收藏:https://m.huanggua2020.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