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六零零章:李承光的感悟_唐朝最佳闲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既然谨遵圣意,那就不能只是嘴上说说那么简单的就了事的。

  接下来,才是真正的进入正题。

  大臣们开始在这份计划中挑选毛病,他们不用去理会李承光是否能够接受这些。

  接不接受,那是李承光的问题,大臣们所需要做的,就是将这些问题给指正出来,然后在按照自己的想法,见解去解读一下。

  其实情况与上课大差不差,但是更像是大学的课程,教授会给你指出问题,有时候也会给你详细的解释,但更多的还是要靠个人的感悟。

  他们并不会每一件事都讲的很细,并不是因为他们太懒,也不是因为他们的话太过金贵。

  而是说得多了,自然而然的就会影响到学生正常的思维。

  每个人的思维都是不同的,哪怕是双胞胎,他们的思维也不会一样。

  大臣们吧嗒吧嗒的说了一大堆的问题,或许是照顾李承光幼小的年龄,所以语速并不快。

  而李承光则是拿着笔正在一点点的记着,李元吉本是想阻止他这么干的,但想了想还是放弃了。

  如果在年长个十岁,他一定会制止。

  但是现在,李承光毕竟还只是个孩子,他的记忆力也是有限的。

  大臣们更不可能像老师一样,天天去跟他上课,所以,他必须要记下来,然后去消化这些内容,让他们成为自己的知识。

  就连李元吉,在这一番讲课中也是收获颇丰,整个人似乎是打开了一个全新的思路一样。

  这就是旁观者清,虽然以往自己也是在用积极的态度去学习,但人有时候就是这样,很奇怪。

  自己身上的东西,想要去改变,总是会很难。

  但是在指正别人的同时,自己反倒是更容易接受这些,也更容易去改变。

  李承光的问题其实并不严重,放在他这个年龄段来说的话。

  但他是即将成为太子的人,所以就不能以同龄人的标准去要求他。

  而说来说去,他最大的问题还是眼光的问题,看不到,自然也就想不到,想不到,自然也就不会去做,不去做,看不到,想不到,那就是眼光的问题。

  另一个就是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有些计划的规划显的太过理想化。

  理论上或许行的通,但是放入实际当中,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并不是规划不够完整,而是因为这个社会是由人来组成的,李元吉也更是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在这样一个前提下,有些强制性的手段,就只能是尽量少用了。

  那么,有些事情在以前可以行的通,放在现在就不行了。

  这就是变化,也是李承光的第三个缺点,计划中缺少变化。

  现在各部做出的计划中,都会根据原计划来制定第二套备用计划,而在制度中,当第二套计划开始实施以后,就要立即着手制定第三套计划作为备用。

  虽然看似浪费人力,

  请收藏:https://m.huanggua2020.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