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020章 赵祯出京_北颂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设立完成以后,大宋的教育成本可以说是直线在上升。

  从最初蒙学耗资两千万贯。

  到现在四级学府一共耗资八千万贯。

  蒙学上面的县学、府学、国学的教化成本,远远高于蒙学。

  光是先生俸禄一项,就超过了蒙学数十倍。

  蒙学先生,要求不过。

  可是县学、府学先生要求都极高。

  国学的先生就更不用说,几乎都是足以媲美以前太学和国子监博士的人物。

  大宋地大物博,人杰遍低。

  以前朝廷根本做不到网罗天下英才。

  如今大宋推行全面教化,一些英才都主动投上了门。

  并且呼朋唤友的前来为教化功业增砖添瓦。

  天圣馆内的大儒们凑在一起研究学问,成果惊人。

  给了那些隐世的贤才一个新思路。

  此外,大宋朝廷系统的培育读书人,让那些隐世的贤才看到了恐惧。

  大宋朝廷系统的培育读书人,隐世贤才想则良才而育之,成为了一种奢望。

  他们若是再隐世不出。

  那要不了多久,那些为朝廷所用的贤才的学问,就会成为显学。

  他们的学问要么被逼的向显学低头,汇入到大宋教育体系当中,要么就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其消亡。

  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孕育出的文化太多了,孕育出的智慧结晶更是数不胜数。

  但是被遗忘的,或者是被舍弃的,也一样,数不胜数。

  愿意被世人所用,那就能保留下去,不愿意为世人所用,再好的学问,也会消亡。

  此乃大势,也是法则。

  不可逆。

  所以那些隐士贤才,不得不出山前往各大国学充任先生,传播自己的学问。

  大宋朝廷对他们也表达了极大的善意,给予了最高的礼遇。

  只不过一切都需要用钱去实现。

  所以大宋的教化成本直线提升,已经快要达到大中祥符年间一年的岁收了。

  如今为了支持教化推行,大宋朝廷已经开始寅吃卯粮了。

  大宋国库的存钱、赵祯内库的存钱、大宋钱庄的一部分存钱,都在逐渐的向教化上面流淌。

  大宋必须得想办法开源节流。

  不然三处的存钱一旦耗空,大宋的教化体系,就得崩盘。

  大宋必须想办法开一处财源,在节流一部分,确保大宋教化体系可以一直运转下去,确保大宋其他衙门正常运转。

  大宋满朝文武如今商量的就是此事。

  只是他们商量来,商量去,也商量不出一个好办法。

  他们又不是寇季,赚钱像是捡钱一样。

  他们要是又寇季那种点石成金的手段,那也不至于借着贪赃枉法去赚钱。

  所以大宋朝堂上的文武商量了许久也商量不出一个头绪。

  开小财源、节小流,他们还有办法,可是开大财源、节大流,他们却没办法。

  满朝文武心里都清楚,此事有人能解决。

  但那个人不在大宋。

  “哒哒哒……”

  急促的马

  请收藏:https://m.huanggua2020.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