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第 72 章_穿到古代当名士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桓凌给宋时备下的院子虽说是现租的,翻修得却十分精细:三进的小院子,院里就有水井,屋里盘了火炕,灶装在墙外,又暖和又没烟火气。正房都换上了小片玻璃拼的玻璃窗,一间作卧室,一间作书房。

  后来宋家两位兄长搬进来住了正房的东西间,桓凌又紧着找人给西厢盘了灶、换了挡风又透亮的玻璃窗。房里也不用油灯,一律是明晃晃的牛油蜡烛,比皮蜡的烟气更少,不熏人眼。

  大年下的,房里都摆着金盏银台的水仙,窗下种着腊梅、海棠,院里的花能从冬天看到春天。

  宋时一进院子就想夸夸桓小师兄用心,不过看兄长对他仿佛有点意见似的,就把话咽回肚子里,进门先拿出从建阳买的新书分给大哥、二哥。

  书大多是南方名家印的时文制艺;有几套明面给侄子、实际也是给哥哥们看的《忠孝岳家将》《新郑通俗小说》《八仙演义》《真武伏妖传》《红娘子传奇》之类新上市的话本、小说;还有母亲和嫂嫂们能用着的苏式绣样、鞋样之类。

  除了书之外,还有给哥哥捎的苏样儿袍子、纱帽、犀带、玉钩、荷包……给母亲和嫂子们的布料和绸缎年前早让人送到家了,不过他自己来时又从苏杭、南京买了些新出的衣裳鞋袜、头面首饰之类,等家人回乡报信时就能一并捎回去。

  他们一群书生,买衣裳首饰还收敛些,买起文具可就跟出国逛免税店一样,扫了不少湖笔、宣纸、徽墨、端砚回来正好分发:兄长和已经治了本经的大侄儿每人一套文具、一刀宣纸;两个年纪小、字不行的孩子就不给那么好的纸,换成了江西的毛边纸。

  二哥家新生了一对双胞胎侄女,也得给她们一人备两套,长大了自己用也好,不舍得用拿这当嫁妆也不掉面子。

  宋时从进门就翻箱子,翻到后头两位兄长都看得眼累了,把他从箱子里拔·出来,扯着领衣按在椅子上,唠叨着:“怎么买这么多东西?这一路上光买东西了,还有工夫念书没有?”

  哪儿能光买东西!没少念书啊!

  前年上京时他还有工夫写小论文呢,这回忙的都顾不上——忙啊!天天搞模拟考、一天做好几篇同行时文名士傅举人出的真题,连后台余额他都没想起来查几回!

  他感叹道:“幸亏是坐船来的,南边儿河水不上冻,在船上稳稳当当地就能复习。到山东、河北这边也开春了,河里化了冻,又能多坐一段,比乘马车舒服得多。”

  就是走水路每天吃鱼虾多,鲜菜、水果、畜禽肉类就少了,他这一路还挺馋肉的。

  这话说的可就让人腌心了。大哥也不舍得念叨他了,连忙叫小厮到胡同口买炸肉饼,再去厨下熬个绿豆水饭,切一盘子家里带来的驴肉、烧鸡、熏肠、酱肉……

  先给他垫

  请收藏:https://m.huanggua2020.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