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六五三章 王朝的最后一次成功改革(三)_新顺1730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不说这个还好,一说这个,皇帝反而更加兴奋。

  心想如今这贸易被处处掣肘,尚且能赚这么多;若是将来真的做成了打破英夷航海条例之大事,这不得起飞了啊?

  如今收了商人36万两的“好处费”,作为给丹麦商馆加税的回报。

  日后自可成定例。也可以用同样的手段对付别家。

  当然今年的情况确实特殊一些,但日后纵短暂下滑,只要将来补回来便是。

  “爱卿所言,朕自知晓。你且放心,朕也不至于拿今年的数目做平日情况。”

  “这海外贸易事,朕对爱卿最是放心。也不会叫别人胡乱干涉的。”

  皇帝说这番话,主要还是因为当年他拍脑袋的“高端瓷器赚得多”想法,赔了一大笔钱赔出来的经验。

  对外贸易,当然要讲究科学。

  历史上其实这种“一拍脑袋”的“搞笑”决策,多得是。

  历史上1843年,一鸦结束,英国资本家大为兴奋。

  然后,西菲尔特的一家公司,花费巨资,动用了公司大量的流动资金,往中国运了一船“餐刀、餐叉”,准备大发一笔。

  这已经不是拍脑袋决策了,而是脑袋被高压水枪呲了的决策。

  靠着这种拍脑袋的决策,和对真正懂东方情况的东印度公司的打压,英国“成功”地将除鸦片外的对华出口额,从一鸦巅峰的250万英镑,拍到了52年的140万英镑。并且在二鸦后,搞出来一个仿佛魔幻世界一样的1876年的半殖民地%关税的中国再度顺差白银1058万两……

  现在的情况,刘钰是一点不担心外国货的倾销,而是担心贸易额逐渐增大引发国内的诸多问题。

  在本国不能发行货币的情况下,每年几千万两的白银入内,这也足够危险的了。

  得亏大顺的行政能力不是很强,不能把大笔的钱收上来再花出去,使得欧洲的价格革命至今对中国的影响还不是太大。

  然而即便行政能力不强,大量外部白银的入场,也会随着皇帝花钱而逐渐影响到全国。

  像是今年修淮河,就是财政转移支付。将全国各地的白银,在两淮地区花出去,一下子涌入三四千万两白银,冲击有些巨大。

  最简单的一点,肯定会造就两淮地区的银钱价比问题。

  而这,正是刘钰忧心的地方。

  大顺的货币政策,既不是银本位,也不是铜本位,而是一种非常奇特的货币政策。

  大顺的法定货币是铜钱,但收税却收白银。而法定的一千个铜钱能换一两白银,根本只是理论上存在的东西——大顺连官方的银行、货币兑换所都没有,甚至这么大规模的对外贸易,都是直接称重来算,怎么可能民间的兑换比能按照官方来?

  这类似等于是官方发行法币,但官方收税什么的却收英镑法郎荷兰盾西班牙元。

  之前对外贸易

  请收藏:https://m.huanggua2020.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