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终章 九三年(卅二)_新顺1730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让那些以科举为业的大部分乡绅地主,多学点东西,这引起的反弹没那么大——只要科举制本身存在就行,至于考什么那不是不能改的。哪怕说把八股,改成考背诵夷狄的圣经古兰,单就效果上那也没什么区别。

  说句难听点的,以前能进殿试的,千军万马杀出来的智商和学习能力,要是自小学算数几何物理化学,那也一样杀的出来。

  刘玉早就说过,他不过近水楼台先得月,中人之姿而已。这也实在不是谦虚。

  搞学校制,在此时大顺更像是王安石三舍法的变种,内核仍旧是考试选拔。

  科举制有问题,但问题并不是考试制度。

  相反,在纸张和印刷术时代,考试选拔制度,就1793年的情况,绝对是世界上最先进的选拔体系。

  只不过是考试的内容、学的东西不行。

  但问题是,学堂制度不是私塾,需要朝廷拨款才能建起来。而大顺现在这水平,显然又不可能把学堂普及到乡村。

  某种程度上讲,大顺现在搞这种教育改革,既相对于过去阻碍了阶级间的流动性;也拉大了城市和乡村的差距;同时也会造成乡村识字率的下降。

  这一点,是母庸置疑的。

  最简单的来说,平民自耕农家庭,以前还能在村子里的私塾开蒙、识字。

  而要搞学堂教育的话,大顺肯定没能力村村都建学堂,仍旧是皇权不下县,也就是县一级普及了学堂,顶天就这样了——如果大顺朝廷不是疯了,搞三饷模式加增助学税的话。

  那么,这种改革,不触动农村的土地制度、所有制、基层管理等问题的话,地主乡绅无疑是比较乐意的。

  因为本质上还是科举。

  只不过科举的内容改了而已,试题的内容变了。

  而且,地主乡绅这等依靠地租能在城市生活的,实质上是考试优势也加大了。

  他们可能会出于“纯粹意识”的反对。

  但在利益上他们得利,是以也闹腾不起来多大的事,不会引发极为剧烈的反弹。

  实际上,这个改革的背后,还是均田派说的那件事:县城以地租等强制的农业盈余为基础发展起来,本身就是畸形且不健康的。而科举改革,实质上是稳固了这种县城通过地租吸血乡村的畸形模式。

  这种畸形模式是有问题的,而且是有大问题的。

  的确,大顺在19世纪之前,手工业就是冠绝天下。靠这种畸形的以农业地租盈余为基础的工商业,靠着大顺的体量,确确实实在19世纪之前的“工场手工业”时代,有极大的优势。

  都不用说此时,就是大明时候,松苏地区随便一个地方弄出来,不必佛罗伦萨等地的手工业差,甚至可以说强得多。甚至连达卡那种印度地方,城市规模也在历史上让克来武等人感到震惊。

  但这种模式的上限是很低的—

  请收藏:https://m.huanggua2020.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