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七四零章 新危机(下)_新顺1730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镬之味;悬羽与炭,而知燥湿之气。见一叶而知秋将至也。

  也就是这年月没有从天津到张家口的方便交通,不管是铁路还是运河都没有,使得这边只能运送一些最上等的骆驼绒、羊绒等。

  这要是交通物流体系发达了,想想连麦秆这样的产业都能把欧洲卷的失业,只怕到时候连欧洲的呢绒也要被卷的没活路。

  天津府尹给皇帝的这封奏折,肯定不只是单纯诉说一下这个现象,而是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疑惑。

  天津府尹研究过这几年搞翻译运动而传进来的欧洲书籍,当然也看了不少刘钰派系的人出版的关于经济学的小册子。

  天津府尹还专门找人问了,确定欧洲也有麦秆,而且这种编草帽的技术就是从欧洲那边挖来的工匠传授的,否则两边的审美根本不同,怎么知道欧洲女性的审美喜欢戴什么款式的草帽?

  所以,天津府尹明显感觉到了一种危机。

  在给皇帝的奏折上,算是开眼看世界派的天津府尹给皇帝分析了一番,说“物美价廉,并不是别人一定会买的理由。兴国公的国与国之间的自由贸易设想,正因为做不到所以才好时时提及与西洋人听”。

  现如今,天津作为京城门户,肯定是不准直接沟通西洋的。但即便不准直接沟通西洋,也使得天津的不少产业,完全是依托松江府的海外贸易存在的。

  就拿这草帽产业来说,如果西洋人一旦像棉布、茶叶一样加税了,草帽卖不出了怎么办?

  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会有不同的解决思路。

  如果是封闭保守派,面对这种事,多半要一了百了最简单。直接下令,查封草帽产业,趁着还没有发展壮大之前,直接毁了,这将来人家要是不买草帽了,不久不会造成失业流民了吗?

  而天津府尹不是封闭保守派,面对同样的事,他的奏折上,则是建议朝廷最好还是要多造一些军舰,万一将来人家不买,就去敲门自由贸易。

  当然天津府尹不能写的这么直白,而是用了“效日本开关故事”这个在大顺已经可以算作典故的典故了。

  主要是虽然漕运全部改革,是最近才完成的。但在这之前,天津已经开始尝试时接收江苏的漕米海运了,试行成功之后才有了全面海运的基础。

  而伴随着海运的发展,天津港也逐渐有了商业味儿。

  比如附近几个县,开始大量种植花生,这玩意儿比种粮食更赚钱。而辽东麦、虾夷米等,又保证了这里的粮价波动很小。

  花生运到天津,再往南方运。

  以京城市场为目标的蒸汽动力的磨坊、榨油,原始简陋的火柴作坊、卷烟厂等;为欧洲出口准备的乌枣加工等,也都逐渐发展起来,甚至花生也开始出现期货了。

  这种逐渐改变的经济基础,使得天津府尹认识到贸易的巨大价

  请收藏:https://m.huanggua2020.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