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600章 三日一夜(3)_重生1998之混也是种生活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按理来说,在中西兼顾的《华夏药典》中,中药材原本是没有“有效物质含量测定标准”这么一条的——这玩意和“标准品”、“对照品”一样,以前是西医的专属;而中医药由于其特殊的复合型药理作用,外加炮制手法对药效的影响太过巨大,因此委实很难去定标准。

  但问题是,口罩事件中,同样泡制手法,同样的药方,但品质不同的药材做出来的成品效果天差地远也是个客观的现实。

  对于这种情况怎么办?

  于是乎,除了照搬西药标准那一套之外,《动植物来源药用辅料指导原则》和修订版的《中药大辞典》也被提上了日程——既然中药材有着自己的特殊性,那么我采用中西结合的方式,给中药成品定出药效物质标准的情况下,再给你定一个对照物,形成多层参考和指导,这总归可以了吧?

  而很显然,中医界向来有“出了巴蜀,再无黄连”的说法——虽然这种言论是否有失偏颇尚需要讨论,但毫无疑问,巴蜀地区的黄连成为一个对照物,却是没有什么疑议的。

  因此,作为《药典》增修的参与成员之一,粤省黑土地制药厂之所以把城口这边的黄连拿去送检,并且还跟医疗健康事业部共同出具了一《巴蜀黄连规范种植标准》,为的就是进一步把黄连的药用和种植标准提高,在塑造真正的壁垒之余,从另一个方面实现多方共赢。

  ………………

  “以海拔1200米-2200米为种植标准,须有树荫杂草遮挡,每日散光照射6-7个小时,空气湿度标准70%-90%的半干环境,土壤ph值6-7,不能检测出化学药物成份……且生长周期不能低于6年?”温老看着品测部的经理递过来的那份种植标准的复印件,有些牙疼地抽了口气。

  这份标准……也太苛刻了吧!

  作为最常用到的中药材之一,喜欢半阴半阳生长环境的黄连,温老自然也有一定了解。

  那些生长环境什么还好说,毕竟中药材这玩意跟普洱茶一样,就是一山一味,没有对应的生长环境,往往就能变成另外一个物种,到时候有没有足够的药用价值还是另外两说。

  但问题是……4年生以下的黄连虽然基本没什么药用价值,但出于行业通用惯例,黄连一般种到5年,就会采收了啊!

  你这一下子把黄连的采收年限从5年变成6年,中间平白多了一年的时间成本不说,还会影响产量——作为一个常识,大家都知道黄连长到6年,就会进入植株的衰老期,其亩产量反而会比5年生的黄连低。

  除此之外……不能检测出任何化学药物?

  拜托,现在又不是以前,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病虫害的发生频率跟几十年前相比,完全是呈几何倍的增加——像黄连这种多年

  请收藏:https://m.huanggua2020.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