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14章 张九龄上位_大唐逍遥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一言,贵人做事往往夸夸奇谈而不深入百姓家常,朕今日把这话原封不动的送与你,你还是尽早辞官归乡多在邻里乡间走动走动吧,如此也看亲眼看看大唐今日之繁荣……朕意已决,新建安北都护府,即日起由中枢草拟迁移民众之诸多事宜……”

  讨论来,讨论去,到最后还是李隆基一锤定音,而贸然出头刚刚坐了没两年宰府的宇文融在今日也算给自己的职业生涯打上一个不甚理想的休止符号。

  待众臣都被迫接受了李隆基的独断专行之后,他这才算是没把内心的怒火大范围的波及开来,而随即等所有人退出大殿准备离开宫城时,这位老李又很是圣明的把接班人张九龄单独留了下来,毕竟朝堂上宰府这几年走马观灯一般换了一届又一届也算不得什么新鲜事,可这能辅助帝王办事的第一缺口总不能这样一直空置着。

  张九龄办事妥帖,为人正直,至于资历这方面经过几年来的锻炼,再加上在京官的履历怎么说也算是合格了,而李隆基在拿下宇文融之后,其实内心方面便默默把他定为了第一人选,之所以悬而不决的主要原因,那也是张九龄在岭南时期和李瑁多多少少有着关联,而且李瑁对于他张九龄本人来说更是有提携引荐之恩,

  于是李隆基作为一个帝王的思考角度也就不得不慎重考虑“张爱卿,朕今日单独招你在御书房奏对,其实也就想问一下你对李林甫把那些带头闹事的新学学子关押起来,是何看法,朕以为他如此行事还是太过莽撞了,我大唐虽不提倡百姓议政论政之风,但这禁民与言,似乎有违先贤之教诲啊!”

  “臣以为李尚书短期内此做法无甚不妥,新学学子中多数人盲从跟风,丝毫没有主见,而那几个带头闹事者分明居心不良,在正常的学术讨论中故意歪曲事实,更有甚者竟然把讨论的主旨引向大唐未来储君之争上来,其言可畏,其心可诛,他们这般做的目的明面上是在为寿王殿下鸣不平,实则是想借此捧杀寿王殿下……臣身为大唐之臣,圣人君主之臣,若是领旨督办此事也会同李尚书一样行事的!”

  “哦,原来他们中人还有如此险恶的用心,这点朕到是疏忽了,先前还以为这些学子年轻气盛只是被帽儿搞的新学给弄昏了头脑,现在被张爱卿你这么一提点,细细想来到还真差点冤屈了我瑁儿啦,那孩子说起来近几年确实为我大唐江山社稷出力不少啊!我皇家的孩子能干了一些却也不是什么好事啊!张爱卿,你以为帽儿他以后果真能堪当大任吗?”

  “这……圣人!赎臣直言,寿王殿下心有万民,为人处事虽有瑕疵,但就凭他为我大唐荡平吐蕃突厥两个大患来讲实在是功在千秋,堪当千古第一皇子,不过圣人若因为此

  请收藏:https://m.huanggua2020.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