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百二十六章 再议国号_我在元末种粮食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次日一大清早,徐达便拿着自己的奏疏来到王府,上呈给张阳泉。

  张阳泉从亲卫手中接过一看,顿时愣住了。

  “大中?”

  徐达拱手道:“是的,古有逐鹿中原的说法,以‘大中’为国号,指的正是大中原之意,想来更易收中原百姓之心!”

  张阳泉沉默半晌,点头道:“也好,这件事我再考虑一下吧。”

  徐达拱手告退。

  现在是一月,春寒料峭,清晨的空气中充满草木清香。

  张阳泉站在窗边,抬头望着走廊方向,暗暗有些奇怪。

  他下旨让众官员上呈国号的旨意已经下去几天了,连徐达这种刚刚返回江都府的人都呈上意见,刘伯温却迟迟没有上疏。

  不仅刘伯温,宋濂、李善长也没有提意见。

  反倒是朱元璋特别积极,几天前就上了奏疏,和徐达的意见一样,提议用“大中”为国号。

  其实“大中”也很合他的意思,单取一个“中”字也行,只是他原以为朱元璋会提议用大明为国号。

  转念一想,如果朱元璋是国君的话,应该也会向臣下询问意见,不会自己独断专行,那么“大明”这个国号肯定是出自别人。

  张阳泉心中颇有些犹豫。

  相比“楚”、“宋”,他对“大中”这个新国号更满意一些,然而他也很想知道朱元璋为何会取“大明”为国号。

  是因为朱元璋也是“小明王”手下?还是另有其他原因。

  而且刘伯温迟迟不上奏,这也让他颇为困惑,念及此处,他也懒得多想,向杨三枪吩咐一声,乘坐马车朝御史台而去。

  半个时辰后,马车来到御史台,张阳泉跨过大门后,御史中丞杨宪带着一群御史在庭院迎接。

  张阳泉问起刘伯温所在,杨宪赶忙道:“启禀大王,刘平章去国子监找宋史令去了。

  张阳泉见刘伯温和宋濂在一起,那更好不过,当即改道去国子监。

  宋濂的太史局就在国子监内。

  张阳泉来到国子监时,不愿惊动国子监官员,便从侧门进入,穿过两条走廊,很快来到太史局衙署。

  进入太史局后,他沿着走廊一路来到大堂,却发现刘伯温和宋濂都没有出来迎接,不由微感诧异。

  他朝门口一名文吏询问后,方得知二人在书库中。

  张阳泉只当两人正在忙着什么重要事务,也就没有让文吏去请两人过来,信步来到书库,刚到门口,就听到里面传来宋濂清朗的声音。

  “如此就多谢刘兄了,得了这批珍本典籍,又能补全不少前人遗作了!”

  “宋兄不必在意,这件事真正应该感谢的是何真,只可惜此人虽有义举,却不明大势,可惜,可惜!”刘伯温的声音跟着响起。

  听到“何真”二字,张阳泉心中一动,迈步走进书库中,轻轻咳了一声。

  刘伯温和宋濂瞧见他进来,都吃了一惊,飞快过来见礼。

  宋

  请收藏:https://m.huanggua2020.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